喜悦书院

阅读记录  |   用户书架
上一章
目录 | 设置
下一页

第40章 鸡父之战(4)(1 / 2)

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问题反馈 |

归国之后,痛失弟弟的栾黡把怨气撒向士匄,一口咬定是他儿子士鞅煽动他弟弟挑衅秦军。他口口声声说,就算是二人商量好后再出击,为何一生一死?定是士鞅使了什么阴谋诡计。

栾黡可是士匄的女婿,士鞅又是他的小舅子,他这样闹,换作谁不恼?

光是恼也没用,士匄再老谋深算也不敢掉以轻心。毕竟栾黡的蛮横朝野皆知,他说要士鞅偿命,一定会想尽办法做到。为了保住家族继承人,士匄不得不忍痛挥别爱子,让士鞅连夜逃到秦国,寻求庇护。

在这件事情上,士鞅是无辜的。毕竟,栾针出事时并不是未成年人,他既上得战场就应该知道刀箭无眼,存亡转瞬的道理。栾黡征战沙场,老练资深,更应深谙此理。既明理还要去闹,就是无理取闹。

离乡背井,已经准备老死他乡的士鞅,有付绕肠子和一张利嘴。凭借三寸之兵,他得到秦侯的同情,很快回到晋国,恢复了士氏继承者的地位。

士氏不受影响,却与栾氏从此形同陌路,结怨交恨。同仇敌忾的中行氏,则与士氏结下几代传承的友谊。

士鞅的第二次出场,一反前态,俨然是胜利者的姿势。

公元前550年,历时三年的栾氏叛乱终于迎来高潮——齐国将栾盈混入送亲的队伍,运回晋国。栾盈纠集曲沃的党羽,联络自己的好友魏舒,准备向绛都发难。

得知栾盈到来,乐王鲋向士氏父子献计——士匄将晋平公稳住(挟持),士鞅则去劝阻魏舒,防止栾魏联手,事态变坏。

士鞅出场,恩威并用,年轻识浅、心乱如麻、犹疑不定的魏舒很快败下阵来。最后,栾氏终因势单力薄败走。栾氏一族被灭,最大的受益者必属士氏,士鞅之功,实堪头筹。

士匄去世后,士鞅以下军将入卿,开始卿士生涯。

他的第三次出场,是以傲慢的使者身份出现在鲁国的宴席上。

公元前521年,士鞅出使鲁国。

正卿季孙意如故意陷害亚卿叔孙婼,招待士鞅时,将接待最重要的礼节标志——牺牲等级按同齐国鲍国。鲍国本应适用五牢,却配了七牢,已属僭越。士鞅的级别本应七牢,因为鲍国有七牢在先,顿时觉得自己身份被贬低,大为不满,当场发作。鲁国得罪不起,只得再次僭越,升为十一牢。

士鞅的要求,提属正常,不提则是风度。士鞅提了,而且提得趾高气扬,凛然不可侵犯。这是晋国权力中枢的卿大夫的权利,可用可不用,士鞅利用尽致。

对比前三次,士鞅的表现可说是层层递进,逐步加码。随着身份地位的升迁,他的表现愈发张扬,此次更可说得上是放肆无礼。

回看晋国自文公归政之后的历史,六卿收礼罢战的仅有一次——

公元前610年春,荀林父率领陈、卫、郑三国将士,杀往宋国。原因是——就在前一年,宋国国君昭公被弑,宋文公被拥立为君。身为中原霸主,晋国率军前来,就是对弑君夺位兴师问罪。

大兵压境,宋国派出资深政治家、军事交、外交家——右师华元,带齐布帛财币,前往荀林父的帅营。

经过一番动之以情,晓之以利的辩说,不经陈、卫、郑三国的同意,荀林父单方面决定撤兵。

荀林父的独断,让时任中军元帅赵盾大为光火。碍于同为六卿,荀林父又是世家子弟,不方便公开声讨,赵盾只得事后多次强调霸主威仪,不可因小失大。

纵然荀林父千般不是,也只是收受了贿赂,而不是主动开口索要。也就是说,不是有预谋的,企图进行钱战交易——一手交钱,一手休兵。

相比而言,士鞅虽索贿未遂,情节却严重得多。一名外国使臣到访被扣,所犯何事,是非对错还未有定论,出身豪门大族,身为卿士,却急不可耐的去索要财物,这个场景想来就令人耻笑。

同样是父子,我们也来做个对比。

叔孙婼的擅长辞令、忠心为国、大局为重,一脉相承了父亲叔孙豹。在与大国外交时不畏强权,坚持守护国家利益寸步不让,深具武者的魄力胆识。论辩时,既真情流露,又注重措辞文采,语言所到之处,感染力十足,赢得舆论支持。

跟父亲士匄相比,士鞅到目前为止的四次出场,抛却第一次的不得已,第二次还算可圈可点。毕竟当时栾盈谋反之罪已坐实,将他最有实力的内应收服,士鞅做到了。

第三次表现,尺度放宽,不过是逞威炫耀,不可论罪。

第四次的作为,令人回想起他在“栾盈之乱”时的其他表现——与妹妹士祁合谋诬告栾盈谋反。

当我们以过来人的身份看历史,一切如摊开的书本,一目了然。假若穿越时空,化身为士鞅,面对妹妹的告诉,是否应该仔细核实,反复确认?毕竟谋反是灭门大罪,涉事主谋又是自己的亲外甥。

不管士祁说得多逼真,除是身为兄长,士鞅还是一名身处波云诡谲的政治洪流的从政者,难道不应该思
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A- 18 A+
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